1979年3月,当解放军打下谅山的消息传回国内时,很多人激动得以为要直捣河内了。
毕竟过了谅山就是一马平川,越南首都再也没了天然屏障。
可谁也没想到,就在许世友将军带着战士们摩拳擦掌的时候,北京突然来了撤退命令。
有老兵回忆,当时许司令气得直拍桌子,但军令如山倒,第二天就开始交替掩护着往回撤。
这撤退可不像逛街说走就走,越南人早就憋着坏呢。
他们让军人换上老百姓衣服,冷不丁就朝咱们队伍扔手榴弹。
有个班长跟我说,那时候看谁都像敌人,连背竹篓的老太太都得防着,生怕篓子里藏着手雷。
更气人的是,咱们当年支援越南的大米白面,现在都成了他们的补给,战士们咬着牙把这些物资一车车往国内拉。
要说这场仗打得有多快,从2月17日开打到3月16日撤完,满打满算28天。
可这28天把越南北部的矿山、公路、铁路全给掀了个底朝天。
有个搞经济的老专家算过账,越南光重建这些设施就得耗十年,更别说他们还养着百万大军防着咱们。
这仗打完,越南算是被按在了发展慢车道上。
不过咱们自己也没少吃亏。
战场上那会暴露的问题,现在听着都揪心。
62式坦克在越南山沟里成了活靶子,半自动步枪被越军的AK47压得抬不起头。
最要命的是部队打散了找不到指挥员,战士们只能靠吼来联络。
后来听说有个连队在山里迷路三天,靠缴获的越南地图才摸出来。
说到伤亡数字,6954条鲜活生命永远留在了南疆。
有个云南老兵告诉我,他们连撤下来时少了二十多个弟兄,回国路上没人敢大声说话。
但比起越南五万多人的阵亡数,咱们的战略目的确实达到了。
特别是把普涅林和廷豪山收回来,边防战士再也不用在自家门口受窝囊气。
这场仗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国际影响。
当时苏联在北方屯着百万大军,可愣是没敢动弹。
有个退休外交官透露,邓小平访美时跟卡特总统拍胸脯说"小霸王该打",结果美国人真就睁只眼闭只眼。打这以后,咱们搞改革开放才少了后顾之忧,要不总得防着南北夹击。
越南人倒是嘴硬,非说自己赢了。可看看他们后来日子过得,连自行车轮胎都得进口。倒是在老山者阴山那边,越南兵又偷偷摸摸占山头,结果招来了十年轮战。有个炮兵连长说,84年那会他们每天要打上百发炮弹,山头上的树都被削成了"光杆司令"。
现在回头看看,这仗打得值不值?有个经济学家说当年35亿损失顶现在三千多亿,可要是不打,边境永无宁日。更关键的是让全世界看明白,中国说话是算数的。就像老话说的,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,这道理古今通用。
不过最该记住的还是那些十八九岁的小战士。有个卫生员大姐回忆,她最后悔的是没记住每个伤员的名字。那些躺在担架上的年轻人,有的刚学会用枪,有的还没谈过恋爱。他们用热血浇熄了战火,才换来后来几十年的和平发展。
要说这场战争教会了我们什么,那就是强国必须强军。后来搞百万大裁军,搞军衔制,搞装甲运兵车,不都是战场上用血换来的教训?现在看南海阅兵那些新式装备,再想想当年的五对负重轮,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
读者朋友们,你们家乡有没有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兵?不妨在评论区讲讲他们的故事,让更多人记住这段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历史。当年那些穿着绿军装的年轻人,如今也该是儿孙满堂的年纪了,他们的付出值得被永远铭记。
